記者:徐愛銀 通訊員 宋敏 左蔚
發布時間:2025-08-20 編輯:王婷 來源:視覺南通網交通暢通是民生出行的基本需求,涉路施工的封道時長直接關系到市民的通行體驗。近日,通州公路聚焦核心需求,積極探索養護新技術,在S335線39K+200處,首次試行非開挖注漿工藝,對總長約30米的道路裂縫進行修補,以技術創新破解道路施工與優化營商之間的矛盾,為道路養護提速增效提供了全新方案。
此次作業采用耐水型改性聚氨酯注漿材料,該材料滲透性極強,能深入裂縫基礎細微縫隙;強度優異,固化后與原有路面結構緊密結合;成型速度快,注漿完成后僅需2小時左右即可達到開放交通的強度標準,大幅縮短了施工對交通的影響時間,最大程度減少擁堵,保障群眾順暢出行。此外,該材料與道路半剛性基層粘結性良好,不僅實現了基層病害的深層次快速修補,避免裂縫進一步擴展導致更嚴重損壞,還能有效提升路面結構的整體性,增強道路整體承載能力,為車輛安全通行提供可靠保障。
“過去用的傳統工藝雖說有的速度也快,但其作用只在表面,效果并不明顯。而‘非開挖注漿工藝’不僅施工簡便高效,還能作用在道路基礎上,并能快速開放交通,顯著降低施工期間的交通壓力,兼顧養護效率與群眾出行需求。”通州公路相關人員表示,此次“非開挖注漿技術”的應用,不僅是施工工藝的創新,更標志著通州公路養護理念從“被動修補”向“主動預防”的重大升級。“以往養護多是在路面出現明顯破損、影響通行時才進行維修,屬于‘事后補救’;現在通過及時發現和高效修補道路裂縫等早期病害,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,避免小病害演變成大問題。”
此次實踐為通州公路養護積累了寶貴經驗,彰顯了以技術創新推動城市基礎設施精細化養護的必要性。通州公路將進一步推廣高效、環保、經濟的養護技術,為實現道路養護的經濟、社會、環境及長期效益共贏提供有力支撐,為群眾創造更安全、暢通、舒適的出行環境,助力轄區交通事業持續健康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