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:范譯 見習記者邢知潔 陳凱文
發布時間:2025-04-03 編輯:王婷 來源:視覺南通網《推拿》中的盲人按摩師、《哺乳期的女人》中的留守兒童、《平原》里困守鄉土的知青……在畢飛宇的小說中,大部分主角都一邊痛苦一邊掙扎。“如果一群人跑過去,引起我注意的一定是那個跑得最慢的人。”他承認自己對“擰巴者”情有獨鐘,偏愛那些被生活碾壓卻不愿放棄的“倒霉蛋”。小說《歡迎來到人間》的主角傅睿便是這樣一個人。十多年前,畢飛宇看到一則關于醫生精神壓力的報道,他遺憾新聞就此終結卻無法道明藏在事實背后的社會真相,于是塑造了一個因長期面對死亡而崩潰的醫生,傅睿內心的擰巴、掙扎與痛苦,恰是當代人精神困境的鏡像。
畢飛宇這種對“悲劇”天性般的偏愛,早在拿筆寫作之前。“當我還是個學生和讀者的時候,就喜歡悲劇,那些被生活折磨、傷害但永遠不放棄生活的人,更靠近生命的本質。”伴隨著無盡痛感但熱愛抗爭的人,一個個走進他的小說世界,與他彼此陪伴、對話。與此同時,也給他帶來了同樣的痛苦與煎熬。
十五年,是畢飛宇與傅睿共同掙扎的時間。為了小說中醫療細節的準確性,他花費大量時間在醫院實地學習。他面對巨大的精神壓力,“想要放棄的念頭,動過幾十次。”當小說畫上句號,他如溺水者上岸,“某種程度上來講,這是一部我創作生涯里不可或缺的作品,我完成了我自己。”在他看來,正是這種“伴隨著流淚的享受”,才是文學和藝術的魅力所在。
生命兀自洶涌,在細節里打撈真實
“小說家的才華全藏在細節里。”畢飛宇提起蒲松齡《促織》中的“夫妻向隅,茅舍無煙”,短短八字用白描的手法,道出丈夫與妻子各踞墻角、屋頂煙囪無煙的悲涼場景。無須贅言貧寒,無須渲染凄苦,僅憑生活場景的簡單切片,便剖開了封建時代底層家庭的窒息與絕望。在畢飛宇看來,“細節就是本質,細節就是真實”,通過細節,寥寥數筆便能刺破表象,直抵本質。
在《歡迎來到人間》中,畢飛宇塑造精神逐漸崩潰卻無人察覺的傅睿,其瘋狂并非通過歇斯底里的“破壞性”行為體現,而是隱匿于深夜穿著手術服探訪患者的荒誕、凝視水泥覆蓋的哥白尼雕塑時的執念,這些看似“反常”的細節,實則是他精神世界崩塌的隱喻。在一磚一瓦搭建起小說這座“房子”時,畢飛宇就像一個嚴謹的建筑師,強迫癥般地在文本中埋藏無數細節的蛛絲馬跡,而這些細節也終有一天會被讀者抽絲剝繭地尋覓,組成故事的全貌。